近年来,石湖荡镇党委充分挖掘农业人才,培育“乡土专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乡村振兴输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早在2007年松江区开始组建家庭农场的时候,曹林坤就成为了全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农业管理和机械发明,从一个农业机械方面的门外汉,到拥有2项专利发明的“林坤机农互助点”带头人。近日,更是以“农机操作驾驶、农机故障诊断维修、农机具研发改进”三项专业技能入选了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单。
精耕细作,做一名钻研型的“土专家”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扎根田间,借助科技。曹林坤将农田经营规模从初期的126亩扩大至如今的316亩,种粮连年获得高产丰收。通过学习农机驾驶技术,成长为能开机、会修理、搞革新的农机多面手。他发动周边家庭农场扩种优质水稻品种、开拓大米销售市场,成为了带动一方的农业致富能手,也使得他在梦想的田野上一次次焕发出新生命、新活力。提升技能,科学种植。曹林坤多年来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农业知识,他参加农业部培育家庭农场工作、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培训班,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三级资格、农机高级修理等证书。积极落实区、镇农业部门制定的“三三制”茬口布局,对自己承包的农田进行合理规划,绿肥、深翻、二麦各布局三分之一,做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试种松“1013”、松“1018”品种,并成功申报松江大米的种植。回忆往昔,他感慨道:“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有了扎根土地实干的保障,是区、镇党委的一系列激励措施使我没有孤军奋战之感。”
敢闯敢试,做一名创新型的“土专家”
在乡土人才培育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功不可没。探索机农互助模式。在镇农办和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镇农民培训示范点落户在林坤机农互助点,集农机农业、培训、维修和零配件供应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是本村的作业互助点,也是服务全镇的农机培训、实训基地和农机维修网点。示范点每年配合开展各类农艺、农机培训班,曹林坤不仅提供农机具、传授农机操作的经验,还将经营的农田作为农艺技术的试验田和农机操作的训练田。如今,林坤机农互助点逐渐成为全镇推进机农一体发展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全区乃至全市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带动农民、走出农田。他成立的“上海佰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进一步打响了“松江大米新源产”的名气。曹林坤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还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聘为客座教授。遇到有慕名前来求学种植技术的,他总是免费传授,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反哺社会,做一名有责任的“土专家”
用仁心回馈社会。作为农民的儿子,曹林坤始终没有忘记帮助过他事业的父老乡亲。每当收获之季,他总不忘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村里的老人和残障人士,五年来,他累计将22660余斤爱心大米送到他们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家庭农场主的公益承诺。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向村党组织报名参加志愿者,还动员家人替岗,确保道口值守岗位上人员不空缺。为前往G60高速公路枫泾道口的30名志愿者捐赠爱心大米,表达了一名家庭农场主的爱心与奉献。用初心向党组织靠拢。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曹林坤结合自己对“三农”的感悟打磨微党课,为网格党支部里的党员、前来参观的学生和老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以及自己对共产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他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守牢初心,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着对社会的承诺、对农民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