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荣,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已有50余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党员。他是江秋新苑社区居委会的楼道组长和环境保洁护卫队队员,也是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他在平凡的志愿者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他的“好”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身边人,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好人”。
助力文明创建,身体力行作表率
姚师傅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也是一个非常“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便做起了社区里的楼道组长,且相当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去年“创全”期间,姚师傅虽然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战斗在整治工作的第一线,但是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要为社区作贡献。他响应居委会号召,在楼道内挨家挨户派发宣传资料,协助居委开展“创全”宣传活动;看到自己管辖的楼道底下有垃圾,就及时地自行清理干净,不需要别人提醒,他认为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他还会手持小铲,清理楼道内墙面上、宣传栏上的小广告,或者维护修理一些简单的公共设施。无论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还是创建国家卫生镇,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贡献着力量。
姚师傅还很注重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理念,主动报名成为了社区垃圾分拣指导员。工作起来他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倡导环保低碳生活理念,更重要的是他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想着自己会一点木工手艺活儿,便把分类后得到的废弃木制材料都收集起来,纯手工精心打造了20几把木凳子,有的送给了社区内一些独居高龄老人,有的送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老人们都喜欢在树荫下纳凉聊天,这种木制的小凳子又结实又方便携带,很受老年朋友喜爱。
心系社区公益,志愿服务作事业
姚师傅还自学成才,身负一项说简单但又没那么简单的技能——磨刀。自2014年起,他便成为了社区便民服务活动上的“常驻嘉宾”,精细的磨刀手艺深受社区居民喜爱。自2017年居民区建立“车库”党建服务点后,他又将这项服务带到了党建服务点上,带到了居民家门口。
姚师傅的“磨剪刀”是便民服务中人气最旺的项目之一。每次点位上开展便民服务,姚师傅都是最早到场的,也是最晚收场的。其他项目还没开始,只看到姚师傅已经架起凳子,挽起袖子,弯着身子一把接一把地磨了起来。而每次收到的锈刀少则十几把,多则二三十把,姚师傅又精益求精,一定要磨到刀具锃光发亮为止,所以每磨一把都很耗时间,可谓是“慢工出细活”。很多摊位都在收摊时,姚师傅这边往往还可能“人气居高不下”。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低着头,卖力地磨着剪刀,只为大家都能满意而归。2018年,他收了个徒弟,将自己的这套磨刀手艺传承了下去,也将这份志愿精神传递了下去。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姚师傅他从来就不服老,始终保有一颗热血之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点滴小事彰显着“老”党员的本色。他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他在志愿服务中与居民群众交流感情,拉近距离,搭建心与心的桥梁。在他看来,志愿服务本就是一项终身事业,就像磨刀需要挥洒汗水与热情,这是一项奉献与收获并存的宝贵经历。
钻研思想理论,学而开课作讲师
认识姚师傅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特点,就是非常“能侃”,能从社区最近发生的新鲜事一直说到社会上甚至国际上最新发生的要事,每每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也常常为社区党员群众上课。这都得益于他平常爱读书看报、关注社会舆论、关心时事政策的好习惯。为了让他的上课内容更加丰富,居民区党总支总是将最新的红色书籍给他留着,还为他征订了报纸。姚师傅秉持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学习原则,将自己看到的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知识逐字逐句摘抄了下来,几年下来已经抄录有厚厚的一本笔记本了。这种学习劲头就好似小学生摘抄“好词好句”一般,既实用又让人感动,值得党员同志学习。
2017年,佘山敬老院开设了读报班,邀请他去给院里的老人读报讲书,于是姚师傅的“行程”更加满了。他会预先准备好读讲的内容,认真备好课,每周五下午与“老伙伴们”相约,用“接地气”的佘山本地话为他们读新闻、讲《梁家河》,颇受老人们欢迎。2018年,他再一次突破自我,成为了佘山镇社区党校的讲师团成员,走上了更大的讲台。这对他而言是一件“人生大事”,从备课、试讲到巡讲,既忐忑又兴奋。此前,他以《正心正行,做一名合格党员》为题开设了4场党课宣讲,为“普通党员讲党课”作了先行表率,课堂反响甚好。
姚师傅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共产党员,他始终秉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并努力照亮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