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直面群众健康需求与内部管理效能提升的双重考验,推行“初心连民心”调研机制,步履更轻、脚印更深,精准聚焦民情民意,将党的群众路线扎根于服务末梢,走出一条以党建强引领、以巡查促调研、以实干显担当、以效能惠民的基层新路径。
支部实践,“两位一体”巧织调研网
制度筑基,制定《调查研究专项整改方案》,强化刚性约束。明确领导班子每季度定向下沉一个科室开展调研,确保问题不搁置、责任不悬空,实行“调研-交办-督办-销号”闭环管理,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截至目前累计形成3份科室专项报告,共计列出55项问题,并按照能解决的立马解决、不能及时完善的落实责任主体,逐个击破盾点。打破传统调研“听汇报、走过场”模式,首创“四定三覆盖双线融合”调研法。“四定”明责任:每季度定时间、定抽查科室、定带队班子成员、定跟进责任部门;“三覆盖”深挖掘:既查医疗设备运行、征询科室运行管理问题等业务痛点,也听职工民心相关的就医环境、伙食改善、绩效分配等群众呼声,更谋学科建设、智慧医院等长远规划;“双线”融距离:线上线下一体化推进民意直通。线下“面对面”,领导班子带队走进科室日常巡查,当好群众贴心人,发现问题,即查即改;线上“键对键”,做好群众服务员,实现问题提交、满意度评价全流程数字化,反馈意见建议直达领导层。今年已收到建议意见类42条,响应率达100%。
实干创新,推动优质服务叩开群众心门
“独居老人就诊困难”曾是中心医疗服务的老大难问题。中心在与居委沟通,实地考察调研中发现此问题后,立即着手全力解决,一方面在社区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健康保障,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出诊服务,真正解决了居民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家庭医生积极寻求社会化便捷服务资源,为有需求的独居老人对接第三方力量予以帮助,为就诊困难居民提供陪诊服务。家庭医生的一系列暖心服务得到居民的高度认可。长久以来中心致力推动解决类似“微小但关键”问题,努力做到让基层医疗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
通过“三听三问”机制(听真话、听诉求、听建议;问困难、问对策、问良方),中心在提升科室业务开展水平,技术硬件问题改造上,也下了硬功夫。一是增进民生福祉,搭建名中医优质资源平台。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技术指导下,中心开设耳病门诊、东贵荣名中医工作室车墩基层工作站,在茶坛分中心开设薛鸾名中医工作室车墩基层工作站(免疫风湿专科),将三甲医院的成熟技术下沉到社区,依靠专业团队更好的为辖区病患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提升组织力,构建人才梯队培养。实施"请进来、送出去"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心服务能力。今年中心新增14名专家下沉社区坐诊带教,同时把中心的业务骨干送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持续深化“全专结合”培养。今年选送9名全科骨干至上级医院进行导师制培养、康复运动医学、口腔、中医药的专科进修。三是结合实际,及时替换一线设施设备。根据临床科室实际工作中的诉求反馈,中心积极协调,更新升级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优化医疗环境。
成果转化,以实效赋能“135”机制催生蝶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心以“135”限时办结机制(简单问题1日解决、复杂问题3日反馈方案、重大问题5日集中攻坚)推动调研成果高效转化,回应群众关切。一是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老年病区走失风险,完成门禁系统智能化升级,加装离床感应警报装置,实现安全防护“双保险”;二是疏通就医堵点:在公共卫生楼三楼中医康复科增设自助收费机,患者缴费步行距离缩短60%,高峰时段排队时长压缩至15分钟内;三是激活发展动能:通过医联体共建机制,与上级医院建立康复患者转诊绿色通道,提高病区使用率;四是深化节能增效:开展“过紧日子”专题教育,增强全体职工“主人翁”意识,推行科室定期自查制,肯定职工节能行为;五是加强人文关怀:根据老年患者饮食调查反馈,新增早餐软食套餐,满意度达98%。
唯有以党建为引领,作风建设步履不停,让工作“沾泥土”“带露珠”,才能激活让群众满意的“一池春水”。车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用实干书写,答好这份“民生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