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贵在一个“实”字。形式主义的“虚火”不灭,基层干部肩上的包袱就难以真正卸下。真正地减负,必须直指病灶、拳拳到肉——减掉的是无谓的消耗,增添的是实干的空间。唯有以“实”为尺,量出减负的成色,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心思和汗水浇灌在为民服务的泥土里。
夯“实”根基,深化认知强“底气”。需以务实行动破除形式主义藩篱,从制度层面精简冗余流程、剔除无效考核,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迎检迎评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干中。深化认知强“底气”,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基层减负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通过优化工作方式、提升治理效能,让基层工作更高效、更有活力。只有真正理解减负的内涵与目的,才能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推进减负工作,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干事业,从而激发基层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石。
做“实”举措,完善机制增“动力”。基层减负,既要“立竿见影”,又要“久久为功”;既要有实际行动,又要有制度保障。做“实”基层减负的各项举措,绝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深入调研基层实际工作状况,精准识别那些繁琐冗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的工作环节与流程,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并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落地生根、见到实效。同时,完善长效机制是增强基层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绩论英雄,让基层干部的付出得到公正认可;完善资源调配机制,确保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合理倾斜,为基层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从而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基层事业蓬勃发展。
抓“实”监督,强化执行凝“合力”。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整合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方力量,形成监督合力。明确监督重点,聚焦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新动向,对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强化执行凝“合力”,需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将基层减负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明确工作标准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督。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与信息共享,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凝聚起推动基层减负的强大合力。
(作者:松江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罗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