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风云激荡,历史长卷徐徐铺展。“七一”将至,站在时间的高岗上回望,104年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锤百炼,在沧桑巨变中坚守着永恒的信念坐标——正是那些刻在时光中的“变”与“不变”,共同雕刻了今日中国之宏伟气象。这份穿越时空的辩证智慧,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身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深邃内涵,方能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担当作为,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续写荣光。
变的是面庞,不变的是初心。上海市兴业路76号那间仅有18平方米的石库门小客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沉沉黑夜中的庄严诞生。今天,同样的青红砖墙前,无数新时代党员在此抚触历史、重温誓词——一张张鲜活的面庞在时光光影中更迭流转。从石库门中点燃星火的年轻面庞,到穿梭于申城街巷社区的基层身影;从记录着红军与百姓间亲密情感的半条棉被,到社区医生严正手中51把承载着居民信任的家门钥匙,那穿越世纪始终如一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誓言。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赤子之心,站稳人民立场。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体察民生疾苦,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解决在行动上。
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担当。岁月洪流滚滚向前,从革命年代烽火硝烟中扛起民族救亡的千钧重担,到建设时期于百废待兴中托举国家富强的希望;从改革开放激荡潮头勇闯新路的决绝,到新时代踏上民族复兴壮阔征程的从容——历史场景虽不断切换,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却如磐石般从未转移。昔日长征路上红军以草鞋丈量艰险,今日乡村振兴路上党员干部以双脚丈量土地,担当精神一脉相承。时光流转,担当如铁,其分量未曾消减分毫,反而在岁月磨砺中愈发显出坚韧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挑时代重担,敢于攻坚克难。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矛盾、急难险重任务,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担当。不回避问题,不推诿责任,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变的是科技,不变的是精神。从延安窑洞里的小小纺车到今日“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组网的恢弘气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内核不曾改变。当年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与今日科研人员为攻克“卡脖子”技术不舍昼夜的攻关何其神似?正是这历经风雨而愈发鲜亮的奋斗精神,为科技巨轮提供了不竭动力,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奋斗基因,激发创新活力。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各自岗位上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业态,不断提升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不变的初心校准航向,以不变的担当扛起责任,以不变的精神驱动创新,同时以开放的胸襟拥抱时代之变、科技之变,不断提升能力、改进方法、优化作风。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征途中,奋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答卷!
(作者:九里亭街道 罗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