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民生保障与改善 切实回应群众关切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促进民生事业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便捷的方向迈进。民生之事,关乎百姓福祉,细微之处见真情。广大党员干部需秉持“心系民生”的赤诚、“勇担使命”的魄力、“笃行实干”的作风,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心系民生冷暖,倾听群众心声,破解民生难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工作的温度,源自对群众疾苦的深切关怀;政策举措的精准度,取决于对民生诉求的精准洞察。《实施意见》中涵盖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诸多政策,既是对群众呼声的积极响应,更是党员干部必须时刻铭记的“民生指引”。唯有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头,方能使民生工作与民心紧密相连。广大党员干部应怀揣“时时牵挂”的责任感,主动深入社区村落、走进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无论是老旧小区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热切期盼,还是农村留守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无论是农民工与大学生对就业机会的渴望,还是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对社会保障的期待,都要以“将心比心”的态度去感知,以“感同身受”的情怀去体悟。要把群众的喜怒哀乐作为工作的“晴雨表”,在日常交流中捕捉诉求,在闲谈家常中发现问题,真正将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自己的心头大事,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中始终熠熠生辉。
勇扛民生重任,化解民生痛点,办好民生大事。“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民生工作绝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将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誓把荒岛变绿洲”的谷文昌;从“扎根山区教育四十余载”的“燃灯校长”张桂梅,到“用生命诠释初心使命”的“扶贫之花”黄文秀……担当作为,始终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党员干部要以不推诿、不逃避、不懈怠的“三不”姿态,积极应对民生领域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面对教育公平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住房保障优化等“硬仗”,既要敢于直面挑战,又要主动整合各方资源,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也要善于精准施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就业难”“办事繁”等问题,建立详细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问题逐一解决,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狠抓民生幸福,优化服务细节,夯实工作成效。“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方能见真章。”民生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上,体现在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上。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政务大厅高效运行,到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顺利完成;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全面实施,到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逐步完善,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是民生幸福的生动体现。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民生工作落地见效。在谋划民生项目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避免“闭门造车”;在推进工作过程中,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现场办公、现场协调、现场解决问题;在评估工作成果时,主动接受群众评判,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同时,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民生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作者:松江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王强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