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点线面"结合模式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发布时间:2014/4/14 8:37:00 文章浏览:5488次 文章来源:报刊网站
党员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党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端正党风和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湄潭县坚持以增强素质、提升本领为重点,采取“点线面”结合模式做好党员教育工作。
找准“四个点”,多层面提升党员素质。一是把握“根本点”,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在党员教育中,我们首先突出思想教育,把增强党员的党性、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借助县委党校、镇业余党校和支部“三会一课”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党组织书记、流动党员、新党员培训班,重点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的宗旨、纪律和党性、党风、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共产主义教育,进一步强化党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守纪意识,为凝聚党员干事创业发挥了作用。二是把握“关键点”,抓实用技能培训。扎实开展以农村党员、村干部为主体的培训,县乡村三级每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近百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5000余人次。三是找准“结合点”,加强实践锻炼。采取划分小组、建立党员示范户、产业示范带、先进示范村等方式,由党员示范户带头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学习培训,进行“现身说法”,与党员群众讲解过程、交流经验、探讨研究,从而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致富。充分利用镇建立较好的茶叶、青田田鱼养殖基地,采取现场指导方式,手把手传授技术,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用好培训站点,充分利用省级培训基地--湄江镇核桃坝村党员培训基地和县级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服务好全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连接“三条线”,多渠道丰富党员教育模式。一是“远教线”,丰富形式助训。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农村党员学习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产业线”,支部带动领训。紧紧围绕烟、茶、米、畜、辣椒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推广“支部+协会”、“支部+协会+远教”等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范化程度。三是“常规线”,加强制度促训。为确保“三会一课”学习任务,制定出台了《湄潭县2012—2016年党员经常性教育五年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平台建设扎实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工作的意见》,规范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
拓宽“四个面”,多途径强化党员教育服务保障。一是扩大受训面。注重村党组织书记、流动党员、新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培训,近两年来,全县共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新发展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3期,培训1560人次。二是扩大服务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为主的主体班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建立以烟、茶、米、畜等为主导的50个农村党员示范基地。三是夯实保障面。多途径筹措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村干部学历教育和基层培训党员进行定向补助,重点扶持一批农村致富能手、党员“双培双带”示范户。四是拓宽师资队伍面。党课是党员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结合党在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要求确立党课专题,建立了由县委党校教师、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先进模范人物、领导干部和本土人才等组成的“党员教育专家组”。如两路口村支书唐书浪在该村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殊荣后被聘为党课教师专门给党组织书记讲村支书如何依法治村,后来还走上了市委党校讲坛为全市乡镇领导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