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千人驻一线”工程铺就年轻干部成长“绿色通道”发布时间:2013/10/9 8:54:00 文章浏览:5348次 文章来源:报刊网站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我们深刻认识到,让年轻干部在艰苦的岗位上磨炼,这是继承党的选人用人经验和传统的必然之选,是夯实执政基础、密切干群关系的战略之举,是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长远之计。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千人驻一线”实践锻炼工程,构建干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链,实现了强化基层组织、密切党群关系和提升年轻干部能力素质的“共赢”。
一、实行“一线锻炼”模式,多渠道选派年轻干部
精心谋划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工程,认真制定出台《关于激励干部在经济一线建功立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千名年轻干部下基层、接地气,长才干。一是选派科级干部全脱产驻村工作。2010年以来,市镇联动,广泛遴选,先后选派84名副科级以上年轻干部到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班子软弱的村居担任“第一书记”。派驻村农民纯收入平均增加2207元,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37.95万元,小康村考核位次平均前移70位。二是实施中层干部多渠道轮岗锻炼。连续8年选派1600多名35岁以下机关优秀中层干部到招商引资、城市搬迁、新农村建设、信访维稳等“四条战线”轮岗锻炼,累计完成80多个地块搬迁,帮助挂钩村新建高效种养殖园区78个,化解矛盾纠纷1930多起。三是安排新进人员全方位一线锻炼。组织新任公务员在试用期内到先进村(社区)、行政服务窗口、非公企业等一线岗位摔打磨炼,招引发展项目159个。把选调生一律安排到乡镇基层培养锻炼。将招录的200多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层次党政后备人才,全部分配到镇(区)挂职锻炼。
二、实行“立体培养”模式,严要求管理年轻干部
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思路举措,提升年轻干部能力素质,形成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和推动基层工作的“互促互动”。 一是培训帮带增底气。组织市领导、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年轻干部签订“师徒合同”,定期谈心谈话,帮助打开工作局面。围绕年轻干部紧缺的知识,依托“雉水在线”、“雉水讲坛”等干部学习平台,量身设计培训菜单,帮助补齐短板。举办年轻干部专题轮训班,建立QQ群、微博群、拍摄实践锻炼“微视频”,每周编发《工作动态》,建立互动交流平台,提升年轻干部工作本领。二是擂台竞赛比才气。健全完善“每周督查、每月交流、每季评比”制度,通过季度现场推进会、搬迁一线党旗红、招商引资百日赛、接待上访户明星评比等活动载体,助推年轻干部相互学习借鉴。科学制定考核办法,采取“听、看、访、查、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量化考核与排名,促进年轻干部你追我赶、攀高比强,形成人人争第一、处处争一流的局面。三是深入基层接地气。实施驻点一线工程,引导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建设、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一线摔打磨练,提升化解矛盾、处理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要求年轻干部通过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结对一个困难户、一个致富能手、一个上访户、一个普通党员户等“一卡四户”活动,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开展民情日记评选活动,深入村(社区)、企业等一线进行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群众的口碑,推动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化解民忧、转变作风、提升形象。
三、实行“优选优用”模式,广视野选树年轻干部
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坚持“优秀干部受重用,基层干部受关注,年轻干部受锻炼”,让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一是优先列为后备干部。结合日常走访督查、年度考核考察等多方面情况,对在基层一线工作成绩突出、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库,重点关注培养。目前已储备正科级后备干部28名,副科级后备干部168名。首批实践锻炼的新任公务员中,35人被列为村两委会主要负责人后备人选。二是优先推荐评先评优。年终,单独设立评优评先指标,向一线实践锻炼干部倾斜。优先安排到上级党校培训,优先推荐评比各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近年来,40多名在基层一线表现突出的年轻干部获得了省市以上的表彰奖励。三是优先考虑提拔使用。树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出台文件规定,所有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的干部,必须具有基层工作经历。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近年来,已有125名实践锻炼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得到提拔重用,走上了领导岗位,一批优秀年轻“第一书记”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其中5名同志被提拔为正科职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