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满洲里市: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发布时间:2013/7/17 13:48:00 文章浏览:5731次 文章来源:报刊网站
自今年6月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积极开展全市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以“要怀着感情下去,本着学习的态度下去,带着具体问题下去,把握科学方法下去,以群众欢迎的方式下去,带着群众满意的收获回来。”为要求,做到“五下去,一回来”。这是满洲里市委书记王伟,在全市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和工作准则,满洲里市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次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的重大行动。
从“党的书记”到“群众的书记”。满洲里市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处级以上在职领导干部全参与和所有社区全覆盖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一名正处级以上领导牵头、两家单位共同承包一个社区的方式,对全市39个社区进行结对帮扶。全市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均在其中。市委书记、各大区书记、各党支部书记,这些 “党的书记”,变成了进驻各个社区的人民身边的“群众的书记”。党员干部进驻社区后,公布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开职务与职责,变被动为主动,变管理为服务,变行政命令为教育引导,用透明度提升公信力,形成良性干群互动关系。
从“身入”社区到“心入”社区。全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依托全市“大调解”工作体系平台,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矛盾发生,在社区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做到听懂群众的语言、理解群众的思维方式、增强与群众沟通的技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问题分类建立台账,明确矛盾纠纷类型、原因、涉及人员数量、处理效果及事态发展预测,做好事前预警,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处理方案。同时,落实领导包案包事制度,设定“党员干部公开接访日”,每月两次固定在社区接待来访群众,提前向社区居民公布日期,按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亲自督办,能够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依照信访原则进行转办、交办,并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后公示承诺兑现解决日期与预期效果。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满洲里市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共包括五大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扶贫解困。承包单位要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新思路、新想法,对措施进行细化,使全市3099名残疾人、8169名低保人员能够接受有效地帮扶。同时,协调残联、妇联、总工会、红十字会、就业社保等部门,通过落实相关政策、举办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对低保边缘户等困难人员进行帮扶,为他们实现再就业,脱贫致富提供便利条件。创新多元化帮扶方式,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特殊救济机制,做好特殊人群和遭遇突发性事件的家庭及人员的救助工作;探索在适当区域建立扶贫市场,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增收平台;探索高校毕业生“虚拟就业”等机制,加大力度、整合资源,有针对性地做好目前全市1600多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尝试建立社会力量帮扶机制,为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扶贫帮困的爱心人士、社会力量搭建帮扶“直通车”。完善就业培训机制,结合全市实际和困难群体的具体需求,设立多种培训基地,精心筛选专业培训教师,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对接对象,灵活培训方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向贫困群体及时传授就业技能,总结提炼培训经验,并形成培训产业,实现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衔接,从之前的“输血”工程,变成了现在的“造血”工程。
从“如何管理好”到“如何服务好”。进社区活动以强化基层党组织育德、纽带、监督、民主和服务功能为保障,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认识社会的能力,推动机关、社区党组织联动做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等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学会用科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找到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为普遍的规律,把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承包单位要帮助社区找准工作定位,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要求,创建符合社区实际和群众需求的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同时,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帮助社区整合资源,突破社区党组织关系和单位限制,建立区域化党建协调议事机构,构建全面覆盖、灵活高效的党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有效发挥社区现有的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社会保障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功能,支持社区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网格化、便民服务一体化、社区服务数字化”,推广建立地缘、趣缘、业缘等特色型和功能型党支部,重点加强后进社区党组织晋位升级、推进个体工商户党建工作覆盖、强化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等工作,推广“民生地图”等有效手段,建立“十分钟服务圈”,努力打造区域综合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