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实践调研 还需问计于民发布时间:2013/2/1 8:43:00 文章浏览:5799次 文章来源:admin
东汉政论家王充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就写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警世名言,房子漏不漏,住户最知道;政策好不好,百姓最清楚。党和政府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首要一点就是先了解实情,听取多方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决策制订地科学、务实。刘云山同志强调“深入调研问计于民 集思广益”,真是一语见地。
深入调研,强调的是深,重视的是真。调研深不深,看看李林森。林森同志下基层磨破了十几双黄胶鞋,他常以一个外乡人的口吻向百姓打听当地干部的情况,为了解一名扎根穷乡僻壤15年乡长,住过其他干部看都不愿看离县城100多公里的紫雾乡。与一些“隔着车窗看基层,前呼后拥搞调研”的官员相比,直接走到群众中去,与普通群众直接交流的调研方式不仅能听到最接“地气”的百姓心声,更重要的是,杜绝了形式主义“听汇报报喜不报忧”、“只看示范点、不触阴暗面”等调研顽疾,掌握到真实的信息,这样才有助于发现问题症结,制订合理的决策。
问计于民,强调的是问,重视的是诚。调研必须要多问,但不是“责问”而是“询问”。一些官员下基层,喜欢摆官架子,居高临下,俯视群众,一副我问你是给你面子的架势,这样如何能与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怎么可能听到百姓最心底的声音?与普通百姓交流,“诚意”要放在第一位,在征询民意的过程中要让百姓看到认真负责的态度,“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特别是尖锐意见,更应当虚心听取,在认真分析、汲取可取之处之后,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人们群众的期待,这样才能促进与群众的良性互动,把“问”的效果最大化。
集思广益,强调的是集,重视的是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地智慧和力量,我们做调研,不仅要会问、会听、会看、会记,更要会汇总分析,用优秀的意见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征集的办法越多,思路就越开阔。不要瞧不起一个毫不起眼的笨办法,“头脑风暴”之所以在世界各地流行就是因为一个笨办法很有可能会激发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当有了一组合理又科学的办法之后,决策者就能最大程度地准确预判趋势、积极地研究对策,在总结以往教育实践活动利弊以及改进之策的基础上制订出更有效的活动方案。
“深入调研、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阶段提出的要求,只有深入实际、多问多想,才能弄清如何把中央的大方针和基层实情结合起来,把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做到点子上,真正把解民忧、帮民困、助民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永丰街道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