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获得感”是衡量干部的“秤砣”发布时间:2015/4/16 16:03:00 文章浏览:6402次 文章来源:admin
“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忧什么、盼什么,真诚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情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近日,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调研时强调,多做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群众最讲实际,你干好事,他就鼓掌;你干得不好,他就有意见。他们最反感“光说不练”的假把式,最厌恶“雷声大雨点小”的假气势,最憎恨“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假面具。对群众而言,涉及到切身的利益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才是最为实际、直观的“获得感”。
“获得感”如何获得?要看群众满不满意、认不认可。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干部就是那定盘的星,群众的“获得感”就是衡量基层干部干好干坏的“秤砣”。干部把群众放在心坎上,破除“距离感”,勇挑“责任感”,增强“使命感”,群众的“获得感”指数才会节节攀升。
成就“获得感”就要破除“距离感”。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但对于党群干群关系而言,通常是“距离有了,美就没了”。特别是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看似空间上的距离,实则是心理上的距离。党员干部要放下身价,眼睛多向群众看,步子多向群众迈,面对面与群众交流谈心,手拉手为群众排忧解难,老老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善始善终为群众解困难,才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群众才会视为一家人。
成就“获得感”就要勇挑“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作为基层干部就是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把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就是失职渎职的表现。基层干部不妨多些“自我折腾”的意识,主动迎接挑战,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为老百姓多做些利民惠民的好事。
成就“获得感”就要增强“使命感”。 有人这样劝诫,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尸位素餐只会让群众失望而不是获得。看清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该做什么,而不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群众的需要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方向,把使命担在肩上,将责任牢记心中,注入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时代“使命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真正把群众的“获得感”化作干事创业的“使命感”。
(车墩镇 俞志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