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松江,正向我们走来发布时间:2011/12/19 9:01:00 文章浏览:7280次 文章来源:admin
写在区第四次党代会前夕
中午时分,佘山镇北干山村横泖老年人助餐服务点,40多名老人吃得正欢。鸭肉、炒三鲜、白菜……菜色很丰富,菜单天天换,老人们每天都在这品味着免费的午餐;
下午3时,新浜镇赵王村助残(就业)服务社内,48岁的陆坤林正站在工作台前忙着包装贺卡,干得特别起劲。曾因先天性心脏病、脑膜炎影响日常生活的他,在上个月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华灯初上,华亭湖畔,三三两两的人群渐渐汇聚,10个,100个,200个,300个……音乐声中,越来越多的身影随着韵律舞动起来……
和谐,定格在每一幅画面中;幸福,定格在每一张脸上。近年来,松江全区上下在区委的领导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幸福指数”年年攀升。让
惠民之政撑起“幸福保障网”
范岳标,64岁,新浜镇赵王村村民,每月固定养老收入“农保养老金+土地退养补助金+干龄补贴”共计886元,老伴每月领取镇保养老金820元,年过九旬的老母每月养老收入660元,一家三口每月养老收入2366元。
算着一家的经济账,范老伯说:“一家每个月日常开销1000多元,养老金根本用不完,不用干活坐在家里就能拿钱,只有现在的好政策下才有这样的好事。”
一项项惠民政策,一串串民生数据,温暖人心。
近年来,我区以城保、镇保、农保、综合保险为主,征地养老、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等为辅,基本建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尤其是在提升我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层次和水平上,更是惠民政策不断,财政投入不遗余力,使我区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99%以上。
2006年初,我区出台了完善农保的实施意见,统一我区农保的享受条件、最低标准,建立了公共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和农保养老金的增长机制。2006年,全区农保养老金标准从原先各镇30元、60元不等统一提高到人均116元/月,此后每年递增,截至目前,区农保养老金标准提高到人均每月442.90元,比2006年上升近282%,享受人数29167人。2008年10月,我区又出台农保老年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每月150元退养补助金的政策,以土地换保障,截至今年11月已惠及全区28678名老年农民。在完善农保制度上,“十一五”期间区、镇两级财政共投入3.18亿元。
2004年,松江数以十万计的离土农民纳入镇保;“十一五”期间,在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人员、失地农民等社会保障的落实上,区、镇两级财政又投入24.02亿元资金,解决了37439名失地农民的镇保;今年,又有6个征地项目的1432名涉地农民新加入镇保队伍。镇保,让失地农民看病不愁、养老不愁,解决了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已有3万多镇保老人享受镇保养老金待遇每月833元。跟随镇保养老金标准提高的脚步,本区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标准也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每月450元提升到800元,目前享受人数40717人。
今年7月1日起,新的《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外劳综合保险转入城保,镇保从业人员转入城保、新农保等新政,更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我区已建立健全了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等三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大学生医保、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了医疗救助和综合减负等政策,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障为辅助、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而随着我区卫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村卫生室免收挂号费、诊疗费、出诊费,老年农民免费体检,药品零差率等一系列惠民便民政策,更是有效缓解了我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今年3月,新浜镇农民陆伟靖因胃癌住院开刀,共花费医疗费约7.6万元,这对一个月收入近2500元的两口子来说,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两年多的收入。幸运的是,纳入镇保的陆师傅享受了镇保基本医疗保险4万多元的报销,以及镇大病互助资金1万多元的救助,自己仅需自负2万元左右。
针对部分重大病患者家庭仍无力承担医疗费自负部分的情况,今年,我区又新出台了《松江区综合救助实施意见》,着重加大对“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如本区城乡低保家庭和城乡低收入家庭,因患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医疗费用自负部分分别救助75%和70%,全年最高救助8万元,自费部分救助30%和25%,全年最高救助6万元;因患病造成家庭实际支出大于年总收入的“支出型”家庭,经医疗报销后仍影响基本生活的人员,自负部分救助65%,自费部分救助25%,最高救助分别为6万元。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百姓生活编织起一张“幸福保障网”。近五年来,我区每年约有1亿元资金用于低保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各类救助项目,平均每年23万人次受益。
利民之举增加“社会和谐度”
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群,纷繁复杂的问题,层出不群的矛盾,“和谐”的道路上总有一个个难题,一道道坎,需要去破解,需要去跨越。
就业乃民生之本,有工作是一种幸福。
今年50岁的夏家浜居民老吴曾因盗窃罪而被判刑,妻子与他离婚,刑满释放后好赌的他又把房子输了。面对这样一个就业困难、生活完全失去保障的居民,社区干部千方百计、一次次帮他介绍工作。半年前,终于在辖区内的一个水务站帮他落实了工作。从此老吴便以站为家,不仅有了收入,也有了住所,一举两得。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好工作,老吴也懂得了珍惜,慢慢改掉了以前的陋习。看到他的改变,原本对他心灰意冷的前妻和女儿也与他恢复了来往。老吴感慨:“我不仅仅是有了一份工作,更找回了家庭温暖。”
目前,我区已形成区、街镇、村居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就业、促进就业、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提供就业信息、提供更多岗位,全区各街镇、园区、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公益性招聘进社区活动,2007年至今已举办了100多场公益性招聘会;为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2006年我区创新开发了“企业下单、培训机构接单、政府埋单”三单联动的“订单式”培训模式,2006年至今,全区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3.5万人次;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每村每居都有了就业援助员,就业援助进家入户。通过各方努力,本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就业局势保持持续稳定,五年来,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5%以内。
古人云:“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发展之基。
2010年松江全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我区常住人口超过158万人,其中外省市来松常住人口约93.7万人。买不起房,租不起房,外来务工人员群租现象严重,安全隐患重重。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难题。区委书记盛亚飞表示:“松江要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等公租房的建设,让外来务工人员居安、居廉、居宜。”从2007年起,我区着手进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的布点规划。
在新桥镇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中心新华公寓内,来自福建的翁帅和妻儿住在公司为他租赁的一间公寓里,一室一厅的小家布置得温馨舒适。来沪打工十余年的翁帅,在附近的龙工集团任销售主管,入住新华公寓后,他感到真正“在上海安了家”。新华公寓内,居住着3000多名像翁帅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
像新华公寓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租赁房项目,至今年上半年我区已建成78个,总建筑面积131万多平方米,让近6.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劳有所居。“十二五”期间,松江将计划再建320万平方米公租房,再容纳三四十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的唐代诗圣杜甫这一沉痛呼吁,字字血,声声泪,千秋传诵。
但是,在老街小巷,至今仍有不少居民蜗居于“螺蛳壳”里,逼仄的空间,漏雨的屋顶,公用的厕所,生活颇艰辛。“请君莫吟诗圣诗,大庇寒士在今朝。”
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条件,老城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危旧房屋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大。2008年底,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上新村”红宾院危旧房改造工程启动,作为我区老城改造的第一个规模型项目,拉开了我区老城改造的帷幕。原拆原建,红宾院改造后,居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不仅居住面积扩大一倍,而且拥有了阳台和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241户原住户改造后回迁。
今年春节前,涉及仓城风貌区、休闲绿地、上海实验电炉厂、松汇西路1号地块的老城区400多户动迁户喜领新房钥匙。76岁的唐秀龙老人在中山西路老街上的老民房内住了20多年,30多平方米的破旧小房连个卫生间都没有。去年4月,老人因老城改造动迁,拿到了华亭新家三辰苑一套二房一厅的新房钥匙,老人兴奋地说:“春节一过马上就装修,我们老两口也可以住住漂亮的新房,享受享受了!”
近年来,为推进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占地近1平方公里的大型居住社区泗泾基地,今年底首批保障性住房3000余套房源交付使用;松江泗泾洞泾基地一期今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该基地规划用地面积约4.7平方公里,预计建成后可入住8.8万人;占地7.03平方公里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基地,截至目前村民动迁工作基本完成。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将为全市动迁居民、住房困难家庭等提供大量的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等。
今年10月,我区经适房申请受理工作业已启动,届时,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也将在大型居住社区实现自己的“安居梦”。
以民为本,思利民之策,行利民之举,破解林林总总的社会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乐民之事提升“生活幸福感”
每星期,家住泗泾镇打铁桥的朱奶奶至少要去镇上两三次,看病、买菜、购物、探望儿女……而在五年前,打铁桥周围没有公交车,出租车更是难见踪影,不便的交通让朱奶奶几乎一年到头都“锁”在了村子里。2007年末,“村村通”公交46路开通,这辆经过家门口的公交车彻底改变了朱奶奶的生活方式,而手中一张70岁以上老人的敬老卡,更是让她享受到了免费乘车的好事。尝到甜头的朱奶奶开心地说:“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城里人了!”
如此大的转变正是得益于我区注重民生为本,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多次对公交进行优化升级。从2007年起,区财政累计投入1.76亿元,市财政累计补贴6414.25万元,新购置440辆公交车,重新调整优化公交网线,为我区公交来了一次更新增能,在我区城乡织起了一张细密便利的出行网。 镇域公交“村村通”工程是更是把公交车“通”到了农村居民的家门口,为他们架起了城乡联系的便利之桥。随着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沪杭高铁运行,我区居民经历了交通环境“大升级”,公交服务“大升级”。既要便民,更要利民惠民。2010年4月1日,我区对城区18条公交线路进行了票价调整, “一元票价”,实行 让乘车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临近中午时分,佘山镇北干山村87岁的周小妹老人坐在大门前等候着。“大妈,你的饭来了。”听到熟悉的声音,老人笑了。“你们的菜烧得真好吃,吃得开心啊。”老人品尝着美食,也品味着幸福。
2010年,北干山陶泾老年助餐服务点试运行,村里所有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60岁到80岁的困难老人,只要愿意,每天只需花费2元,就可以吃到送上门的营养午餐。如今,该服务点的送餐员每天10:00-11:00,就会把热腾腾的午餐送到60位需要服务的老人手中。今年,在民营企业家的资助下,该村又建起了横泖老年助餐点,为该村68岁以上的50多名老人提供免费就餐、送餐服务。
目前,全区已有8个老年助餐服务点,解决许多老人吃饭难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11.99万人,老年人的“吃、住、行、保障、休闲”等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幸福的晚年,截至2010年底,我区已建成养老床位4462张,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9家,老年活动室300多个,探索建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为全区7517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
方松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健身厅内热闹非凡,几十位舞者随着音乐旋律翩跹起舞,舒缓的乐声融合着笑声,构成一部和谐的乐章。“每天只要走10分钟就到了活动中心,跳两个小时舞,老适意。”家住开元小区的严阿姨美滋滋地炫耀起自己的退休生活。
生活好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街道向镇延伸,在2005年和2009年相继建成佘山和车墩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后,今年,又有7个镇推进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区各街镇将实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家门口读书观影听戏,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群众。2004年至今,“万册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等文化服务项目,受益群众已达1700万人次。各街镇群众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社区文化团队如雨后春笋,一年上千场活动让居民乐在其中。
惠民、利民、乐民,打造“幸福松江”,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转载自《松江报》12月16日第19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