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探索“五联”机制,破解街区治理难题发布时间:2023/7/28 15:09:00 文章浏览:4062次 文章来源:泗泾镇
泗泾夜市“由乱到治”,重新开放就“火出了圈”,古镇开街后,如何协同治理古镇老街与现代社区?在推动“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过程中,泗泾镇直面街区治理难题,围绕领域、主体、业态、效能、机制、传播等六方面,创新设立三湘保利广场(泗泾夜市)、古镇老街、宝乐汇商圈等三个街区治理联盟,优化完善“决策联盟商定、阵地联合建设、服务联手提供、应急联动处置、治理联同响应”的“五联”机制,推动社区党建、商圈党建与区域化党建有机结合,为美好社区建设提质赋能。
决策联盟商定,合力“破题赋能”
泗泾镇先后成立“街区治理联盟”和“商户自治联盟”,动态平衡“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的关系,合力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治理怪圈。
“双联盟”邀请区级赋能部门、高校、区域化党建单位、镇级部门、物业、商户、周边社区居民等参与街区治理。为消除街面卫生、秩序、安全等隐患,制定《街区专项工作整治方案》;为解决流动摊贩和商铺租户间矛盾,制定《商户自治联盟公约》。在先后召开的10余次项目对接、协商、研讨会上,充分发挥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赋能团队专业优势,对古镇老街与泗泾夜市开展综合调研,为疏导停车难、升级公建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
阵地联合建设,强化“资源供给”
泗泾镇牢固树立“党群服务中心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阵地,而是一级党组织的阵地”理念,在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下,在古镇老街与泗泾夜市区域建立党群服务点,协调多方资源,将职能部门、驻区单位、党员群众各方力量嵌入到阵地上,提供思想、健康、法治、安全、政策5大类93项服务,实现“建好”向“用优”转变。
同时,在服务点位上配备一支由新就业群体、驻区单位、企业青年等10余人组成的青春有“young”助力团。小哥小李充分发挥走街串巷、熟悉街区情况的优势,成为街区巡查“网格员”,做街区治理“建言官”;拥有专业医疗资源的泗泾医院主动提出将定期为街区商户提供公益医疗问诊服务。成员们利用自身工作特长参与街区治理,让街区更富朝气、更具动力。
服务联手提供,坚持“问题导向”
“我在古镇教人抚古琴,努力提升泗泾居民文化体验,希望有关部门能派送文化资源到我们店铺。”前不久,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收到来自古镇老街商户的一个“微心愿”,这条心愿迅速被相关职能部门认领。
4个多月来,泗泾镇围绕“民生、发展、保护”三大主题,为街区商户及周边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条“微心愿”已被点亮,惠及辖区老人、街区商户、八方游客等。为激励泗泾夜市发展,坚持以众多“微就业”支撑“大民生”,创造灵活就业岗位29个;为破解停车难题,在老街样板段设置临时停车场,新增停车位250余个;为繁荣夜间经济,持续性开展民意调查70余次,征集意见建议15条,力争创造更舒适、更便民、更具烟火气的百姓消费体验。
应急联动处置,主动“向前一步”
让夜市回归都市,考验着城市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泗泾镇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订《泗泾夜市专项工作整治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泗泾夜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形成覆盖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等11个职能部门“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治理方案,有效开展“扁平化指挥”“集成化作战”。
市场监管所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派驻食品安全检测车辆,通过摊位抽查和定期检查保证肉类食品可溯源。派出所、综合行政执法队细化限流管控措施,落实出入口分区分类管理,根据节假日等重要节点人流量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警力。泗房物业、清洁所全覆盖修复改造下水管道、破损地面等基础设施,保障环境干净整洁。城运中心、平安办持续优化物防、技防设施,组建街区公益志愿服务队,推行“奉献1小时”等自治项目,将先锋志愿力量传导到街区治理的“角角落落”。
治理联同响应,深化“流程再造”
外摆经济热闹了城乡、繁荣了经济、赢得了点赞,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自治与共治的交融互动?泗泾镇聚焦治理“流程再造”,实现借势借力,多元共治。为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建立“3+1”责任主体管理运行机制,理清夜市责任链条,明确党组织、商户自治组织、职能部门工作权责。
为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明晰商户自治组织网格划分界限,推行并形成6个“治理微网格”。为激活商户自我管理能力,严把摊位“入口关”,实施“拟定外摆摊位承诺书”“悬挂外摆位临时经营公示卡”“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一揽子”治理措施。逐步形成“明确责任边界,激活共治平台,协同解决问题”的机制,及时解决跨部门跨条线问题,推动街区治理有序稳定。
泗泾镇党委将进一步打造街区治理品牌,不断增强街区治理联盟引领力、项目品牌渗透力、多元主体融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美好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