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厍园区朱定村党支部开展“双带”活动发布时间:2005/5/25 15:07:00 文章浏览:6437次 文章来源:admin
朱定村位于五厍示范区东南,全村共有476家农户,总人口1769人,其中党员87人,现有集体耕地面积2350亩。近年来,村党支部以启动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全村农业种植业结构经过调整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一粮油种植发展到现在合理搭配粮油茬口,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分别翻了一番和接近一番。许多农户靠富民工程走上了致富之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一、选准致富之路
前几年,朱定村村民由于缺技术、缺资金,一直沿袭过去小打小闹的小本经营和陈旧的种植模式,收入上不去,群众富不起来。要解决好农民想富而不能富的问题,关键就在于选准载体,走出一条适合于村民致富的新路子,让农民致富增收的能力再强一点、困难再少一点、路子再宽一点、办法再多一点。1998年秋,正是秋播规划的时节,当时的五厍镇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对村级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和调整,并对各村下达了调整的指标和30亩大棚的计划,要求以此来推动调整。村党支部认识到,对农村传统的产业进行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将对村农业经济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向传统的农业和闭塞的农村的挑战,也是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村两委班子成员认识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为了彻底打消村民们心中的疑虑,村干部毅然带头买下了两只大棚,率先为村民做出表率。在村班子成员的示范带领下,再辅以深入细致的宣传和引导下,30亩大棚认购一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从此迈出了第一步,朱定村“强村富民工程”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二、建好帮带群体
启动富民工程之初,一些农户存有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高、风险大、怕亏损、怕难销等各种思想顾虑,大多被动、消极地等待观望。针对这一情况,村党支部按照“示范引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思路,2001年,在原有扶持种植大户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种植业村干部股份制示范基地,形成了“(基地+农户)产供销相结合”这样特殊的示范辐射模式,把示范作用辐射到全村每家农户去。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成功地摸索出一条“大棚西甜瓜+杭椒”的高产高效栽培新路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经济效益飞速增长,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种植能手。村党支部要求党员们在“双带”活动中做表率、当骨干、作贡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定江队的党员唐纪云,下岗之后,他承包了150亩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村委会一方面帮他贷款10万元,解决了前期投入资金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给他提供了各方面种植技术,并帮助他解决销售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唐纪云几年的拼搏,现在他不但掌握了过硬的种植技术,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瓜果、蔬菜销售客户网络,在“双带”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传、帮、带的作用。朱定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860亩增加到了2005年的1660亩,亩产值达到了5920元,是1997年的三倍。其中大棚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亩,亩产值都超过了10000元。种植结构调整后,农业产业值比2001年增长了17.4%,村可用资金从2002年的56万元增长到了2005年的120万元。
三、强化服务功能
朱定村党支部启动富民工程时,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切实强化服务功能。一是请专家“传经”。他们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上海市农科院、区农技服务中心以及园区科技服务中心的专家、科技人员联系,请他们到村里来给村民讲课、到田间进行指导,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几年来,共先后培训了村民500余人次,发放了技术资料2000余份。二是联系信用社放贷。村党支部运用“信用村”的优势,积极和信用社联系,为种植户贴息贷款。种植户也切实做到了信誉第一,还贷率达100%。三是重视电化教育运用。村里拿出资金购买了电教设备,设立了电教室和电教播放点,配备了党员电教播放员,采取集中播放、家庭播放、巡回播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党员、群众传授实用技术知识。与此同时,结合看片还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辅导、帮助群众更好地消化电教片内容,以此促进种种植业发展和技术推广。目前全村两委干部和生产队长以及专业大户都已取得了农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