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镇:乡村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布时间:2023/4/7 9:03:00 文章浏览:7036次 文章来源:新浜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等。松江区新浜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以数字农业为抓手,把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探索现代农业与农村建设融合发展,重构乡村“人、地、钱”等要素,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让农民告别“望天收”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是提高农业生产力、降低产业成本的重要途经,如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路线图”。提高农业资源数字化水平。“土地数字化”是数字农业的基底,打造农村农业数据“一张网”是乡村数字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一步。2013年以来,新浜镇通过实施土地减量化、宅基地集中居住等,创造了现代农业自动化、无人化种植的“土壤”。近年来,土是宝合作社在林建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引领指导下,借助中国移动利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完成空间数据采集,无需下田便可观察成片农田的实时数据,为自动化作业提供地图导航支撑。未来将在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实时监控预警,形成农村大数据“一张网”,让农民告别过去种田“望天收”的困境。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数字农业科技装备在细分领域已经开花结果。新浜镇在“十四五”期间,作为上海市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试点,将完成不少于1000亩农田无人农场改造建设以及相应无人化智能设备改造,测绘无人机、无人植保机、智能插秧机等农业装备将实现更高精度作业,农场喷药、收割等工序也开启了数字化转型。然而真正提升无人农业生产效率,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多台机器如何实现“不打架”的多机协同问题,借助二维码技术等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可追溯,以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带动农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加强农业数字技能教育,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关键是加强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让农民从农业“生产者”向农业“技术员”“管理者”转变,吸引更多新生代农业从业者,从而推动乡村发展方式与增长动能的转变。推动农民职业与身份转换。过去种地靠人力,未来种地靠人工智能,这是新农人区别于传统农民的关键。然而在农业从业人员严重老龄化的今天,农民对新技术存在安全顾虑、对未知生产模式存在经营忧虑。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向广大农民普及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方面的知识,扩大农民了解数字技术的途径,不断填平“数字鸿沟”。例如林建村党总支积极组织筹划农民丰收节,通过现场展示数字农机装备、“田间党课开讲啦”等形式,让村民逐步接受数字农业图景。通过产教结合,吸引更多90后、00后青年投身现代农业。提升农民技能素养。发展乡村数字经济,要提高农民对“新农具”的使用能力,打造农业人才实训基地,完成农民的“技能数字化”。90后社长何杨阳,作为一名新发展的青年党员,深知肩负的责任,通过协调统筹各类资源,带领周边农户走上增收致富之路。目前,合作社已组建起无人机植保团队,联合上海中航欣盛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无人机植保培训基地,不少农民变身为“飞手”。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向农村倾斜,合作社党支部正在努力培养有文化、能创新、头脑活、敢创业、会管理与懂经营的“数字新农人”。

加快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让农民收益“稳落袋”
随着农产品交易平台、电商平台建设逐渐完善,用好“互联网+农产品”可以促进农产品销售,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电商发展,让农产品收益真正“落袋为安”。以阵地促融合。以党建引领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文华村党群服务站充分整合利用校、村、企联盟资源优势,逐步拓宽服务路径,构建“15分钟直播电商党建服务圈”。服务站内3个直播间实行预约制,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直播场地;开设G60桥头堡三农电商训练营,包括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营销培训等,带动发展乡村农文旅创业和就业,大力培育“新”农人。以品牌塑产业。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搭建农创平台,吸引各类优质资源,培育“众创入村”模式,吸引更多农创企业扎根,更好促进乡村振兴。将新浜特色的“莲稻共生”大米和其他农产品,从稻米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品牌特征等不同角度,在三农电商直播间以及阵地内进行全方面的宣传和展示,线上线下同发力,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入大众视线。同时,多次举办如“插秧节”“丰收节”等农耕活动,聚集人气,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加深了品牌“新”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