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中心:在“三个度”上下真功 绘就健康“同心圆”发布时间:2022/2/23 15:07:00 文章浏览:2322次 文章来源:卫健委
履责担当践初心,争做生命守护人。区医疗急救中心党总支立足学党史办实事,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把党史学习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突出有力度地学、有速度地急、有温度地救,用心、用力、用情绘就生命健康“同心圆”。
突出“力度” 绘好立体“学习图”
近年来,中心定期开展培训、考核,根据科室、岗位制定培训计划,画好学习“路线图”,开展岗前培训与岗中复训。去年院前复苏成功28例,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暖心的“生命奇迹”,都源于不放弃的努力;每一次成功救治的背后,都彰显平凡岗位团结协作的先锋力量。
近日,中心调度接到电话呼救,一名小伙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突然晕倒,随即急救三人组闻令而动。6分钟内赶到现场,发现患者仍平躺在地板上,周围无人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患者已经失去意识,自主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摸不到,瞳孔也散大了,心电图显示是室颤。急救员立刻上前进行胸外按压、除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13分钟后,患者恢复心跳,并能自主呼吸。待患者状态稍许稳定后,急救车随即将其送至市一医院南部进一步治疗,数日后患者康复出院。青年党员医生戴仁说:“120是性命相托,扎实的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是成功施救的基础。”团队合作、竭尽全力、永不放弃是他们战胜死神的关键。
突出“速度” 绘好实践“路线图”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心秉持“分秒必争、平战结合、规范急救”的原则,树立“三化(急救规范化、救治流程化、复苏路径化)”理念,坚持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日常急救“两手抓、两手赢”。不断织牢院前急救疫情“防护网”,全力做好疫苗接种等各类保障任务,2021年完成疫苗接种保障3723车次,出动急救人员11169人次。不断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水平,加强院前信息“无缝衔接”。突出在“提速度”上下真功,去年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0分21秒,位居区级考核第一。
今年1月16日,入党积极分子、急救医生刘李在值班期间,接到来电称九亭地铁站附近有人晕倒。急救三人组抵达后,齐心合力,按照“现场复苏规范化”流程,刘李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急救员黄炀华在一旁协助。连接心电监护后显示“室颤”,急救小组立即为患者进行电除颤。在急救车转运的同时,刘李和急救员们分秒必争地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到达医院后,患者已恢复自主心律。2月11日,患者康复出院,家属向急救中心送来写有“齐心协力生奇迹、仁心仁术续芳华”的锦旗。患者父亲对于这次惊心动魄的生命急救,深表感激:“不仅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对我们家庭来说,更是新年最感动的礼物。”
突出“温度” 绘好践悟“融合图”
医者仁心,他们一直在线。为健全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深挖细查影响院前急救质量因素,重点强调合理调派车辆、诊疗规范执行、告知签字制度等方面,杜绝院前急救过程中各个环节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并建立警示教育与适当处罚机制,不断增强急救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争做“有温度”的急救人,努力提升患者满意度,回访满意度已达99%。
近日,松江一男子突发胸痛,其亲友拨打120急救,几分钟后疼痛消失,呼救取消,救护车中止任务。然而,过了十分钟,男子再次胸痛,急救中心第二次出车,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据急救医生范艳兰回忆,接到命令后,她与队员立即出发,同时与呼救者联系,询问患者情况。呼救者表示病情好转,要求退车。但范艳兰不放心,电话提醒对方:“胸痛是不能忽视的,即便现在不疼了,还是要马上去医院检查一下。”10分钟后,电话再次打到急救中心,范艳兰再次出车,接到患者后,及时除颤。救护车一路飞驰到区中心医院,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据悉,经过手术和几天的监护,患者目前已经平安出院。
院前急救,关乎生命,体现责任。让党旗在急救一线飘扬,青春在岗位上闪亮,他们用汗水诠释“到得更快、救得更好”,努力践行“生命、责任、技能”的院前急救理念,当好急救“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