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街道: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发布时间:2022/9/29 13:57:00 文章浏览:2411次 文章来源:方松街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近年来,方松街道立足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联系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的“五难”问题,多措并举,让流动党员联系不断、学习不断、作用发挥不断,打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助力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
协同共管,让“孤雁单飞”变“群雁高飞”
今年7月,方松街道在摸排中发现,叮咚买菜海立华庭站点有位流动党员向妻桂。了解情况后,立刻通知站点所在辖区润峰苑居民区党总支进行对接,网格长通过走访后,了解了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还互加了微信,方便今后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让他能就近过好组织生活。
针对新就业群体中流动党员流动性强、不固定的特点,街道党工委坚持“行业主管、属地兜底,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推行党群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具体推动、社区兜底管理的党建工作机制,结合大走访、大排查,对新就业群体的主要特征、市场分布、党员数量及队伍情况等进行全面排摸和梳理,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此外,为落实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及时发现党员、发展党员、适时分类推进建支部工作,街道建立了新就业群体入职属地报备制度以及“党建联络员+流动党员”结对制度,实现与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建立双向联系。
多点开花,让流动党员处处都能找到“家”
方松有不少因就业或者居住流入的党员,为了让他们更方便地找到党组织,街道持续发挥“党建+”优势,不断完善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邻里家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区党群服务站点三级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形成了以党群服务圈、民生服务圈、营商服务圈。
围绕新业态就业群体,街道打造温馨场地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今年,街道陆续在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上海银行新松江路支行、中国石化方松路东站建立了“茸城e家”党群服务点,不断整合辖内各类资源,将法律咨询等普惠课堂、“方松工匠”“最美方松人”等品牌活动送进阵地,让他们拥有一个“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渴可饮水、有书读、有课听”的温暖小家。
围绕社区居民,街道积极推动党员在流入地“双报到”,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温情服务吸纳流动党员。来自黑龙江的刘芳随子女来上海后,一直住在紫东新苑居民区,不常回老家的她,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在人员排摸后,紫东新苑居民区党总支立即将刘阿姨纳入党员日常管理范畴,让其加入了支部微信群,引导她一起参加党员学习、支部活动以及志愿服务。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刘阿姨在方松找到了归属感,去年11月,她特意回了老家,把组织关系转到了紫东新苑居民区。
积极引导,让流动党员释放“红色动能”
街道各级党组织注重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参与社区治理等工作,在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贡献力量。“居民们,可以去做核酸了”这是住在泰晤士小镇诺丁汉绿洲的流动党员张国荣,自今年8月来到方松后,他就积极参加泰晤士小镇居民区党支部的学习和社区防疫工作。住在紫东新苑居民区的流动党员林欢,在疫情封控期间,虽然挺着孕肚,但仍活跃在小区的志愿服务中,帮助小区居民线上采购物资……流动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成为社区治理的“红色力量”,这样的例子在方松不断涌现。
另外,街道辖区有7大商圈,每天活跃着很多新就业群体,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街道通过开展争做文明的传播者、环境的维护者、安全的践行者、诚信的示范者“点赞”行动,动员小哥们成为街头巷尾的城市治理“流动探头”,发挥他们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等独特优势,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工作。如今小哥们进出楼道始终做好“二件事”,一看楼道是否有垃圾,二看防盗门是否关好,他们用实际行动,成为社区治理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党员“飞千里”,组织“一线牵”。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服务工作机制,引导流动党员参加基层治理、主动担负社会责任,为街道各项事业发展汇聚党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