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中心医院消化中心:践行初心使命 弘扬援藏精神发布时间:2021/3/16 12:12:00 文章浏览:4047次 文章来源:卫健委
一段援藏行,点点滴滴诉说脱贫攻坚;一生援藏情,丝丝缕缕凝聚松江大爱!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中心党支部积极响应国家“组团式援藏”号召,在推动援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保障当地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援藏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鼓舞着消化中心职工们立足岗位,更好地为松江医疗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挥堡垒作用,有效推进医疗援藏
消化中心党支部近年来派出多名党员参加援藏工作,他们努力克服高原反应,迅速投入到临床工作中。援藏一年的医生徐洪回忆说:“在定日县人民医院吸氧成是除了工作外占用时间最多的活动,就连晚上睡觉也得吸氧气。”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说,“医生的使命使然,哪怕身边带着氧气罐,眼里和心里都必须装满病人。”有一回,徐洪接诊了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当患者用不标准的汉语说出“相信上海医生”时,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援藏医生们努力提高当地医务工作者外科理论知识和手术水平,总结出“自己主刀示范手术—藏族医生主刀、自己当助手—台下指导藏族医生独立完成手术”的手术“三步”教学法,让藏族医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手术方法、经验和处理各种并发症的能力。
成功完成定日县人民医院首例腹腔镜微创手术及10余项疑难手术。从被开水烫伤面积超过20%的半岁婴儿,刚生产后就发作胆囊炎的患者,到78岁的肠梗阻手术患者,都得到了援藏医生们的积极救治,一位位藏族同胞顺利康复出院。
开展结对共建,关爱藏族青少年成长
消化中心党支部注重医疗援藏的同时,还特别关注藏族青少年的成长。刚到定日的援藏医师王小军发现,小儿腹股沟疝在当地很常见,但很多家长对此病知之甚少,也有人对手术望而却步,这让他十分着急:“在上海,这就是个小手术,不及时医治,孩子将来的健康会受到影响。”他立即写下腹股沟疝相关科普知识,贴在医院楼下的墙上,并找到院长和当地医生商量把相关科普宣教提上日程。

在王小军出发前,支部书记就交代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创造机会尽力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一点贡献。进藏后,他迅速与定日县第二小学取得联系,代表支部与学校党支部结成共建单位,并开展了跨越万里的结对共建活动。在共同举办的“长大了我就成为你”作文竞赛中,藏族学生的作文感动着消化中心的职工们,71名同志献出爱心,勉励获奖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同时,消化中心党支部还为学校的贫困孩子进行爱心捐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弘扬援藏精神,增强党员理想信念
定日医院的外科是大外科,骨折手术、疝气手术、孕妇接生等都包括在内,手术室在三楼,为保证手术室正常供水,每天都需要提水装满楼顶的水桶。消化中心党支部的吴大春说:“刚去的时候,光上楼都会因缺氧而累得气喘吁吁,别说还要拎水上楼了。”在定日,点滴小事都不容易。
吴大春去的那年,松江区援藏干部钱松杰是定日县人民医院的院长,跟着钱院长跑基层的日子,让他深刻感悟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一个村子兜完要大半天,村与村之间离得很远,没有通车只能靠步行,有的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3年间,钱松杰每隔几天就会走上一趟。比起走山路的难,增强当地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更难。吴大春曾接诊一位小肠严重坏死的患者,生病一个多月,直到高烧不退、腹痛难忍才赶到医院。吴大春说:“当地拖延就医的情况很多,因此在走访中,我们会引导他们树立生病及时就医的意识,这与提升医疗水平同样重要。”

消化中心党支部将援藏精神纳入党员学习教育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教育,通过邀请援藏、援疆、援非干部和医生分享援外期间的工作、生活点滴和感悟,让党员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在援外工作中始终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奉献精神,号召广大党员学习援外工作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勇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