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镇:“三融”模式赋能“板凳课堂”发布时间:2020/7/14 13:34:00 文章浏览:2730次 文章来源:小昆山镇
自“四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小昆山镇立足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学习“点”、贯通党群工作连接“线”、扩大党建引领辐射“面”,促进各领域工作联通,从“点线面”打造“三融”模式,将“板凳课堂”建设成为党员服务的示范基地、居民自治的实践基地、修身立德的体验基地。
融汇党群资源,巩固成果,打造家门口的“学习点”。居民区依托“板凳课堂”党群服务点,建好党员群众“家门口”的学习阵地,组建昆冈“声”力军宣讲团队,深挖内容并形成42期“声”入人心音频党课,开展相关主题党日活动70余次。玉昆一村居民区针对社区未成年人,将毛笔书法这一社区优势资源与“四史”学习教育相融合,打造社区青少年学习教育的“加油站”。针对居民多元化的学习爱好,将“众筹理念”运用到“板凳课堂”中,吸引社区邻里积极参与“换换读”“学理论”等活动,使之成为深受居民欢迎的“读书角”。在疫情期间,以社区学校为平台,打造“板凳云课堂”,内容涵盖法律知识、传统文化、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以微课程的形式供广大党员、群众在线收看。

融入党员日常,行动破题,推动社区治理驶入“快车道”。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为使“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取得实效,昆西、玉昆二村居民区以“板凳课堂”为阵地,设立了居民共商共建共治的“红色议事点”,结合创建文明城区、垃圾分类等工作,建立由社区主导、党员代表与物业公司共同制定管理的长效机制。针对居民的传统观念与生活习俗,文晋苑居民区开设了“移风易俗”道德讲堂,推进文明殡葬、文明祭祀。“板凳课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破解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各项难题,激发党群凝聚力和居民自治活力。
融合宣传教育,添动赋能,服务送到百姓“心坎里”。基层党建只有接准“地气”,才能“立地顶天”。小昆山镇把楼道小板凳作为推进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形成“支部建在楼道里、力量下沉到一线、党员直接联系群众”的党建网格体系,引入“网格服务员”,开发网格平台,促进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同步推进便民服务、舆情收集、综合治理工作,使其成为居民长效常态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针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板凳课堂”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服务等公共法律服务融入到党群服务中,在平复苑、翔昆苑居民区进行试点,依托“二陆法治堂”平台,把律师、“老娘舅”党员请到家门口,把邻里矛盾、纠纷解决在家门口,用“走心”服务换来群众“舒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