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一帖“药”:叶榭镇找准切入点贯彻八项规定发布时间:2015/8/14 15:26:00 文章浏览:3708次 文章来源:报刊网站
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是什么,机关干部在何种情况下能在村居基层用餐,如何从“第一道关卡”入手抓好公务开支的监督管理?这些与八项规定相关的具体问题在叶榭镇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中央对作风问题猛踩‘刹车’,但车子总有‘惯性’。对基层来说,只有对症下药,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将这辆车平稳停下来。”镇纪委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执行规定有“堵”也有“疏”
中央八项规定对作风建设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规范,不过,基层单位情况各不相同,执行规定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兼顾工作效率和作风建设,这是一道充满智慧的课题。
在叶榭镇党委和纪委的牵头下,镇组织办公室、工会等部门共同研究中央和市级、区级政策要求,对规定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对不合理的踩“刹车”,在强化监督的基础上对合理的内容打开通道。
例如,在公务接待方面,叶榭镇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对机关和经营性公司的接待标准进行了分类细化管理,依据单位实际规定接待的范围和标准。这样一来,既摒除了“一刀切”,也让各单位有据可依;为了对公务开支进行更严格的管控,叶榭镇创新方式前移关口,对镇财会部门提出责任要求,一旦发现违规发票,与之对应的财会人员也将受到追责。
编织“防护网”的同时,叶榭镇也打开了疏通管道。例如,在上级允许的工会福利方面,考虑到村级没有工会组织,叶榭镇在村级成立工会并建立账户,使得合理的政策红利能够惠及最基层。
查缺补漏“嗅觉”灵敏
对细小问题的及时查缺补漏,往往能够实现防微杜渐的效果。去年,镇纪委调研发现有三个部门的接待烟超量,便立刻进行了部门负责人谈话。叶榭镇纪委负责人笑称,自己的办公室随时向机关人员敞开,“纪委不再是一个‘出了问题才会去的部门’,而是一个‘随时为大家敲木鱼’的地方。”
查缺补漏工作十分考验“触觉”和“嗅觉”。一旦出现了倾向性问题,叶榭镇纪委也能够及时制定相关规定。例如,在去年的基层检查中,有人敏锐地发现一些村级公司的就餐单中列出“镇机关来人调研”的情况。看似稀疏平常,镇纪委却认为其中藏着漏洞:镇级机关人员到村“里办事,来回十分方便,为何需要在村里用午餐?”随即,镇纪委出台规定,镇级机关人员除非作为市、区级人员的陪同,一般情况下一律不得到镇级、村级公司中就餐。与此同时,叶榭还要求会计部门跟进,不允许开具相关发票。
减少各岗位自由裁量权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执行八项规定不仅仅要关注领导干部,许多风险点其实就藏在普通岗位上,最关键的就是最大可能减少自由裁量权。”镇纪委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他们启动了一套岗位风险预警防控机制,针对岗位而不是针对个人,排查每个岗位的风险点和对应的防控措施。
比如,以往每到过年前,各个村党组织书记都会为困难群众补助而犯难,因为补助金额全掌握在村干部手中,如何不徇私又能服众?对此,叶榭镇党委制定新规定,对这项工作进行全新的流程设计:困难补助不允许由村干部决定,而是要求各村成立一支党员监督审核队伍,在村里决定补助对象名单后,向全村公布,并由镇级部门审核名单后才能通过。这样一来,将这项工作的风险点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