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31)松江报社采访部:让青春在新闻工作中闪光发布时间:2015/5/14 11:10:00 文章浏览:3663次 文章来源:区机关党工委
松江报社采访部现有19名记者,其中94%为青年。采访部主要负责报社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工作,其中,16名文字记者,每周要为报社提供至少10万字的素材,3名摄影记者负责配图。今年5月,松江报社采访部被授予2013-2014年度松江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立足本职工作,讲好松江故事
作为松江区委机关报,每周4期、每期12版的《松江报》是大众了解松江的一扇窗口,文字、图片新闻的采写和拍摄皆由采访部的年轻记者们负责。
面对数以万计的读者群,松江报社的记者们深知这份工作马虎不得。在日常工作中,他们踏遍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工地车间,与各行各业人群密切接触,感触酸甜苦辣;他们用手中的笔杆子、背上的相机,记录着松江的点滴变化,讲诉着动人的松江故事。
近年来,在信息供大于求、新闻产品过程的新形势下,采访部的记者们坚持新闻作品要有深度、有态度的原则,大胆改革、创新报道方式,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2013年3月至4月,采访部的记者们用一个多月时间,分别从产城融合、旅游发展、产业转型、吸引人才、商业布局、人口压力、对接大虹桥、老城交通、生态环境、和思想解放等10个松江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展开调查、分析,推出了10篇、近5万字的“十问松江发展”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得到了全区上下的广泛认可,掀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讨论。
结合松江解放65周年之际,2014年,采访部与区档案局合作,利用老摄影家吴四一先生拍摄的珍贵影像资料,开展大规模寻访老照片中的人物活动,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忆苦思甜;813淞沪抗战纪念日之际,推出系列主题报道,通过设身处地的采访,再一次接受了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松江报》已形成了茸城旧闻、有话大家说、焦点关注、点赞松江人、我的中国梦等一批品牌栏目。
围绕中心大局,传递松江声音
不仅要利用好《松江报》这个载体,更要用好市级、央级媒体平台,向上海乃至全国传递松江声音,这是松江报社采访部全体的共识。近年来,记者们围绕松江区的中心大局、重点工作,在市级、央级媒体上频频发表各类文章,宣传松江、赞美松江。
在上海市《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家主流媒体上,采访部记者每年要刊发300余篇文字报道及图片新闻。《幸福素描班,老人笑圆儿时梦》、《叫一声嫂嫂 担一肩金诺》、《离家的游子她当“宝”》、《松江盘集体家底明农民份额》等数十篇稿件,分别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进一步扩大了松江的影响力。
除了利用好市级媒体平台,这几年,松江报采访部记者采写、拍摄的稿件和图片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媒体上频频露脸。其中,《人民日报》先后刊发了《电子监管“地沟油”》、《集体资产让农民看得见摸的着》等文,新华社先后发表了《马年A股开门红》、《电动车扎堆上牌》等照片。《泖港湿地获批上海市重要湿地》、《当农民、很体面》、《上海顾绣:诗心画绣出深闺》等刊发于《经济日报》、《光明日报》。
打造两报两微,向全媒体转型
为弥补传统媒体新闻时效性上的不足,从2014年元旦起,《松江报》同步推出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官方微博号,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加上此前的松江手机报,松江报社形成了两报两微的全新发展格局。
两报两微的新格局,也对采访部的记者们提出了向全媒体转型的新要求。秉持“新闻立报、文化强报、服务热报”的办报理念,松江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采取新媒体与纸质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为松江市民打造了一个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获取最新鲜、最权威松江本土资讯的平台。以此作为载体,采访部记者与社会各界加强协调联系,联袂推出多个便民优惠活动,获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作者:区机关党工委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