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新桥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1+6”文件精神发布时间:2015/5/12 9:44:00 文章浏览:3612次 文章来源:新桥镇
新桥镇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1+6”文件和区委“1+10”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新桥实际,着力在五个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强化党建引领
抓好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更加注重作风建设,更加注重以制度管理人,着力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抓好基层“班长”工程。以这次居民区党组织换届为契机,重点建设好一支稳定的、熟悉基层、善做群众工作的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努力推动优秀干部向基层流动。压实管党责任,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管理机制,完善实绩考核办法,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业绩考核奖励和其他激励措施的主要依据。构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推进党建工作项目化,把“三深入三促进”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和“家·新桥”党建联建惠民项目作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基层党建注入新活力。
实化“镇管社区”
做实社区共治。完善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由居民代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单位参加的社区委员会共商共治共议平台,组织协调社区事务,共同协商解决社区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形成“条块结合、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大共建”机制。做实社区服务。坚持需求导向、规划先行,继续加大新闵社区公共设施资源配置力度,加快建设新闵小学,正式启建新闵初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闵分中心力争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完善公共交通、优化教育资源、丰富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居民多元需求。做实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扶持和鼓励更多公益性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加快公共政务向社会化、市场化转移,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等多个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优化区域管理模式
针对新桥地区区域化形态特点明显的实际,探索镇级政府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将政府机关工作和服务推向区域化平台,通过优化区域管理实现政府管理扁平化、精细化和差异化。除了新闵的“镇管社区”、老镇区的“一委一居一站”外,针对以村级经济发展为基础、仍保留工业区的春申地区,成立以综合管理为主的春申管委会;针对以农业为主导的马汤地区,成立以农业发展管理为主的马汤管委会;针对以企业为主的工业区,成立以规划、开发、建设、管理、招商引资和二次开发为主的工业园区管委会;针对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的漕河泾松江园区,扶持“四新”产业发展、深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着力将漕河泾打造成产城融合3.0版工业园区。紧紧围绕这六大区域功能建设,探索优化“政府主导统筹、管委会主体推进、社区共治自治”运行机制,创新“镇、功能区域、社区”三个层面管理模式,突出区域工作重点,实施区域化管理,下沉镇级行政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和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全镇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
规范化建设社区服务站
一是进一步理顺职能分工,确保社区服务站、居民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全面履责,打造“无缝隙、全覆盖”的责任体系。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操作简单、运转有序、高效管用的社区服务站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首问制”和“包干制”。三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一站多能”,承接好居委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行政事务,让居委会减负增能;细化服务内容,设立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基本需求,让居民享受更优质服务,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效率与管理水平。四是坚持“控制总量、拓宽渠道、归口管理“原则,选优配强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近年来,新桥镇已经面向社会分三批公开招聘了25名大学生,全部充实到社区工作服务站;积极鼓励现有社区工作者参加专业化水平考试,引导走职业化道路。
深化网格化机制
完善平台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的新桥镇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分中心暨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于年初投入使用。24小时视频监控系统打破了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和部门联动,成为快速响应群众诉求的大平台。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平台的运行机制,提升综合管理效能。理顺网格体系。全镇划分了20个工作站、72个网格片区,由社会治理中心统一协调、管理、监督和考核,试行72名社区网格长和7名城市网格员各司其职、定岗定人全覆盖巡察。加强培训和考核。不断加强对社区网格长和城市网格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制定管理工作细则,建立年度考核奖惩制度,实行数据周报制度,建立了联动联勤工作机制。目前运行效果较为明显,无论在发现数量还是在处置数量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