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区委党校:和党校一起成长发布时间:2015/8/14 16:55:00 文章浏览:5753次 文章来源:admin
在区委党校科研室主任李鸿渊看来,是党校的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成长。
2000年9月,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李鸿渊应聘来到松江党校工作,那年他28岁,是当时区委党校最年轻的老师。2007年,李鸿渊成为区委党校获评副教授的第一人。
李鸿渊坦言,是党校给了他动力、更为他搭建了学术进步的平台。2000年刚到党校从事教学工作时,“新兵”李鸿渊也有不少畏难情绪,“学校先派我到市委党校学习,老教师手把手地教,自己也一步步适应了党校课堂。”
李鸿渊说:“最初,从事科研工作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现在看来,过于学术化,不够接地气。”随着对科研认识的深化,立足实际,主动沉下去做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渐渐成为李鸿渊的工作方式。2008年,他把视角聚焦松江改革创新,研究岳阳街道的党员诉求站,并于2009年首次成功申报市委党校系统聚焦课题。他带领的团队在2012年出版专著,成功结题,还获评“市委党校系统2012-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李鸿渊说:“这才是科研工作的源头活水,我也尝到了立足实际、开展科研的甜头。”
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中,什么最重要?“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他说:作为一名党校人,要有所追求、处处留心、思考在前、紧紧把握时代和社会的脉搏。早在2000年时,党校教学中刚刚引入PPT,他就对教学中的PPT应用有了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PPT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后来,信息时代全面到来,李鸿渊参加2005年解放日报组织的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征文,撰写文章《网络时代群众工作创新》,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征求民意,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前段时间,李鸿渊接到外交部条法司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参加网络主权国家法专家务虚会。原来,外交部条法司在全国范围寻找网络主权问题专家研究国家网络主权安全问题。其实,李鸿渊对理论问题始终保持着敏感和前瞻,2005年,他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时撰写论文《网络时代国家主权问题研究》,当时网络方兴未艾,同样的问题,在学术界,2010年左右才开始有人关注。
科研工作虽辛苦,但责任感的驱使让李鸿渊一刻也停不下来,他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寒暑假。他的假期时间大部分用在了课题调研和实地走访上。2011年,对李鸿渊来说是个突破,申报国家行政学院合作课题《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与创新研究》成为松江党校第一个省部级课题,从申报到课题完成整整耗时一年,翻阅的文献资料不下几十篇,后来该课题成果入选第五届中国行政论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仅有5篇入选。
饮水思源,学术之路,同样有着前辈的诸多指点。2007年,李鸿渊申报副教授,当时,是区委党校第一次有教师申报评选副教授,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据李鸿渊回忆,2007年党校派他到国外培训学习,这期间也正好是职称评定期间,因为报送的材料有一处没有加盖骑缝章,市委党校人事处告知材料有问题,党校领导立刻派人去市里把材料取了回来,重新盖章,最后评选成功。“回头想来,从讲师到评上副教授,一点儿时间也没耽误,多亏学校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一路走来,诸多种种,莫不让李鸿渊感到:党校,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