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松江撤县建区1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发布时间:2008/12/11 9:07:00 文章浏览:7014次 文章来源:admin
12月10日下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松江撤县建区10周年大会在区办公中心隆重举行。
区委书记盛亚飞,区长孙建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毓海,区政协主席陈先国,区委副书记居洁,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应炳华,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军,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杨登华,区委常委、武装部长庄尧清,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区政协副主席房剑森,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顺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峥,原区县四套班子老领导,区法院、检察院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近千人出席大会。
盛亚飞发表重要讲话,他说松江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县)干部群众在中共松江区(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松江从一个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大区,从一个“十里长街、十万人口”的古城转变为上海城乡规划体系中率先建成的新城。特别是199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松江撤县建区以来,松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在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盛亚飞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尤其是撤县建区以来,松江抓住了世界产业梯度转移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进入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好时期,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工业化一马当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区实现增加值738亿元,是1998年的7.4倍,是1978年的287倍;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市化建设成绩斐然,尤其是撤县建区以来,松江新城建设高歌猛进,老城改造有条不紊,基本形成“一城两翼三片”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改革开放不断突破。从1998年到2008年,松江吸引外资项目2264个,吸纳外资项目总投资208.9亿美元,是建国后49年总和的5.69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11590元,是1978年的46倍,城镇居民实现人均收入21453元,是1978年的58倍;社会事业全面繁荣。教育事业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为中心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各类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改善,2007年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顾绣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在谈到改革开放30年暨撤县建区10年的历史启示时,盛亚飞说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锤炼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我们深深体会到: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和任务,始终坚持用中央精神、市委要求把全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发展硬道理。第二,必须坚持抢抓机遇,敢为人先,走出有松江特色的发展之路。第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规划先导,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第六,必须坚持加强领导、注重实践,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盛亚飞说,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怎能不豪情满怀,充满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感激之情!当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怎能不感到任重道远、重任在肩!松江的现代农业仍然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业化需要转型和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凝心聚力,探索突破,城市的功能和内涵需要充实新的理念和内容。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应对挑战,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敢于突破,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结构,提升水平,深入推进松江的工业化进程。丰富内涵,完善功能,着力提升松江新城的形象品质。关注民生,凝聚人心,坚持推进和谐松江建设。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时代已经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满怀着对松江这片沃土的热爱,让我们围绕“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的目标,坚定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的意志,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不断开创松江各项工作新局面!
会上,来自东洋电装、新浜村、余天成堂、松江大学园区、驻松部队等各界代表作了交流发言,畅谈改革开放30年与松江撤县建区10年带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