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郊农业县向现代化新城迈进发布时间:2008/11/14 16:48:00 文章浏览:6933次 文章来源:admin
选自松江报
昔日的远郊农业县,如今的现代化宜居新城。松江撤县建区10年来,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公共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大量农民迁入城市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城镇化水平从1998年的32.59%一跃为2007年的77.8%。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正是松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村地貌
变成城市景观
从地理学讲,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2001年8月23日,上海市政府在松江红楼宾馆召开大会,宣布松江新城建设正式启动。2002年7月10日,中共松江区委一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松江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2006年12月20日,占地1平方公里的泰晤士小镇开镇,标志着代表上海郊区综合实力和水平的现代化园林生态型中等城市——松江新城基本建成,松江的城市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松江新城区先后建成了40多个高质量的住宅小区,住宅建设总量已达到2.82万套,住宅面积达382万平方米,可居住8.88万人口。以欧陆风貌为主,兼有多元文化的各类住宅小区,绿化率都达到45%以上,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基本实现了居住区智能化、信息化。很难想象,这个现代化的松江新城区,几年前还是一片农田。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镇化从人口学上讲,就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聚集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
1998年,松江49万户籍人口中,67.4%为农业人口。近年来,随着撤村建社区,农民变居民,到2007年,松江54.27万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仅剩22.2%。而在现有的农业人口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又通过非农就业的方式“南劳北上”,正逐步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
从2000年起,松江就开始关注农民非农就业问题。2002年起,松江区委、区政府进一步重视非农就业工作,开始实施“南劳北上”工程,鼓励经济相对落后的浦南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浦北地区转移,以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2000年至2008年8月,松江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实现非农就业136265人。非农就业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不仅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且使他们进城生活的愿望变成了可能。
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
设施先进的三级甲等医院、便捷的轨道交通、一流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松江人正开始享受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便捷的交通,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随着松江城区公交新方案的实施和轨道交通9号线的通车,立体化的大交通网络已现雏形,农村居民从集镇一次乘车可到达松江城区,城区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可抵达市区。此外,松江商业网络逐步完善,人们购物、休闲、娱乐日益便捷。大润发、易初莲花、乐购等各个大卖场的入驻,开元地中海等商业广场的开业,都以全新的理念改变着松江人的生活方式。而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城、九亭、泗泾等各大地铁商圈的建设,又将串连起一条商业黄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