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厚植全域发展优势发布时间:2023/7/31 9:24:00 文章浏览:5876次 文章来源:泗泾镇
近年来,泗泾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上海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为重要牵引,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工程等领域,用“党建强”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书写泗泾“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崭新篇章。
以党建抓实高质量发展“全领域”
抓园区平台融合,提升产业粘附力。镇党委前瞻性布局信创、时尚消费、新能源汽车、5G、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生态和消费空间,选优育强重点产业的配置基础和项目支撑,成功培育出“泗泾密码小镇”市级特色小镇、“G60松江信创产业园”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有效孵化出“手拉手汽车港”“燎申国际食品产业园”等网红打卡园区。经过系统集成、顶层设计,形成了以23个园区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连续两年税收翻番良好势头。依托“镇域统筹、园区联动”工作模式,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智慧安防产业联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众多公司负责人成为泗泾“宣传员”“推介者”,主动加入以商招商、链式招商的队伍中,持续扩大泗泾经济发展“虹吸效应”。
抓企业服务赋能,提升平台承载力。搭建更高效、更便捷的要素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产业园区现场调研会、办公会,邀请企业交流发展情况、运营困难和问题,及时为园区企业“把脉问诊”。落实“一项目一专班”工作制度,组建12个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微信群,随时关注项目进度,24小时回应企业需求,全力以赴助推企业发展。创建“领跑者说”“领跑赋能”工作品牌,推动企业党支部参与松江区“双服双创”科技创新、党建创新深度融合项目,激发产业集群党组织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五链”共生的强大动力;为园区搭建行政部门、银行金融系统、公共服务保障部门等20余家机构的“一站式平台”,以党建力量做实营商环境优化。
抓低效用地盘活,提升工作推动力。严格守牢准入门槛,聚焦产业低端、层层转租、税收贡献低和“园中园”“厂中厂”等问题,探索形成“政企沟通协调、政府代为招商”的工作模式,大幅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实现强势“腾笼换鸟”、全力“筑巢引凤”。有力健全管理机制,瞄准招商无重点、业态发展乱;环境无人管、管理机制乱;竞争无优势、产业布局乱“三无三乱”发展乱象,制定“三优三提”园区管理机制,积极主动优化服务、优化环境、优化机制,提升精准高效标准、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区域竞争力。
把党建融入高效能治理“全链条”
勇于变革重塑,发挥社区管理“强效能”。由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上海市首批大型居住社区在镇域内集聚,动拆迁小区、农民自建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在泗泾交错并存,为这座城市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提出了要求和挑战。面对“服务对象多、流动人员多、特殊人群多、矛盾纠纷多”等治理难题,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镇管社区”创新模式,先后成立新凯、下塘、会波三大社区,制定“社区党委-居民区党支部-片区-楼栋”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发现问题在网格、快速处置在现场”的扁平化治理格局。推进工作力量下沉,下放财权、执法权和议事权,促使社区党委“自转”起来,极大调动基层一线工作积极性。
激活制度效能,构建党建引领“全矩阵”。发布《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定“夯基规范年”“巩固拓展年”“优化提升年”工作计划,明晰“一年一主题、一步一台阶”工作路径,制定房屋修缮、古镇建设、干部教育等年度重点任务25项,推行条目式动态销项管理,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助力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搭建治理联盟,激活自治共治“微细胞”。面对泗泾夜市突出的治理难题和管理乱象,提出成立街区治理联盟。整合统筹职能部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经营户等多方力量参与治理;通过压实摊位主体责任,实施“悬挂外摆位临时经营公示卡”“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一揽子举措,有效激发商户责任意识。得益于自治共治成效,泗泾夜市成为2023国际消费季暨第四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启动仪式的内容,凸显出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系统工程优势。
用党建创造高品质生活“全要素”
树立一流目标,推进古镇开发保护。聚焦泗泾百姓多年期盼,着眼区域人文资源禀赋和江南小镇文化肌理,镇党委对标“具有人间烟火气、充满时尚艺术感”古镇开发目标,高水平规划推动文保建筑修缮利用、宽领域招商打造创新文旅业态、深层次运营打响文旅经济品牌、多维度视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主动自我加压焕新下塘历史风貌区。古镇样板段于3月17日开街,古镇集市10天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公共服务能级。着力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成松江区口腔病防治所,加快建设使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统筹教育资源,实现22所学校“提质量、增数量”两手抓;有机更新城市环境面貌,打造口袋公园、建设开放林地,丰富市民休闲去处。全力优化公共服务,积极主动优化城市功能,朝向“老有所养、病友良医、学有善教、住有宜居”更高水平目标迈进。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民意调查,聚焦呼声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的领域,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面向社区中老年人群体就餐需求,打造“泗民HUI”社区餐厅,切实提供“舌尖上的便利”;面向居住在镇域内的年轻“白领”,打造城市运动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推动“产城人”高度融合。
实现阵地延伸,积极盘活服务资源。细化“1+1+42+X”阵地布局,从速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入驻综合服务中心,创造便民利民“综合体”。聚焦产业集群、人才公寓、商圈景区等6类场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群服务阵地100个,全覆盖设置42个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的阵地网络。理清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公益服务等便民功能,将“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