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村委评理去。”一对平日相处融洽的邻里为弄堂小路是否铺水泥路,争执得不可开交,村里“老娘舅”调解员老吉提出了排下水道的妙计……让这对邻居握手言和。叶榭镇井凌桥村在实现民主和谐村进程中,建立的矛盾发生“调节器”方法体现了功效。
解矛盾倾听呼声
“我们村范围大人口多,由琐事引起的矛盾层出不穷。”在井凌桥村采访时,村干部徐瑞良告诉记者,村委会在矛盾发生的“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建立了化解矛盾的“调节器”,请来熟悉法律政策的退休老党员、干部担任调解员,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娘舅”也腿快、嘴勤,走村串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努力让矛盾纠纷不出村。
一些琐事矛盾起因于村民民主法制观念不强,井凌桥村对症下药,办了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花之桥》小报,刊载村里的大事,宣传法律政策。这份小报加上村级信息触摸屏,把村财务状况、工程项目发包等信息一一公示出来,村民们可一目了然,心中有数,村务公开不再是“表面文章”。
白塘队居民反映河滩坍塌影响行驶时,村委会立即搞义务劳动迅速修复,《花之桥》小报已成为反馈村民信息的“连心桥”。
抓热点民主协商
分配、镇保、养老等“民生保障”问题都是农家人关心的热点,井凌桥村每月1日的“村民接待日”和每半月一次的“村民论坛”,可以使村干部与村民们面对面地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大江兴溇畜禽场的租赁费分配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村委会成员到相关的村民家中,晓之以理讲政策、动之以情抚人心。”徐瑞良介绍说,“并让村民们选出代表民主讨论,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由“村民论坛”等形式组成的议事制度,还是井凌桥村一条广纳民言、集中民智的绿色通道。这些年来,由该制度确定的实事工程达30多项,危桥翻修、公路建设、“丧事简办”户补贴等都是在“村民论坛”上、“村民接待日”里,村民们建言献策,张榜公示后实施的。
鼓钱袋集体决策
“‘民主和谐’气氛蔚然成风后,若村民囊中依旧‘羞涩’,民主和谐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说到底,民主建设就是要通过集体决策让全村人的钱袋子都‘鼓’起来,”徐瑞良告诉记者,前些年,村委会敢于“吃螃蟹”搞集约化经营,在全区率先实施土地有偿流转,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后通过。集约化经营调整了井凌桥村农业产业结构,粮食、瓜果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花卉苗木区域分布更加合理,这一决策既保障了村民们口粮,又解决了富余劳力,使大家普遍尝到了甜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集体经济壮大后,井凌桥村委会用活资金。如在帮困扶贫中,让资金用在村民的“心坎”上,村里投入20多万元,在村民的宅前屋后种植了花木果树,在美化全村容貌同时,又给村民增添了一条“财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