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街道:“三给”工作法持续发力,让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更灵活多样发布时间:2016/12/29 9:05:00 文章浏览:6176次 文章来源:方松街道
为了切实打通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方松街道持续探索实施了“三给”工作法,充分调动在职党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共治居民自治。
位于方松街道的泰晤士小镇,相较于传统住宅小区,“旅游景点”的定位似乎更深入人心。随着小镇内商业设施的逐步开发成熟,每逢周末便是一派人头攒动、车流通行的热闹场面。然而,“客走茶凉”后,留给小区居民的却是万般无奈:餐余垃圾污染地面,游客车辆占用居民私人停车位,商家装修后随意堆放建筑垃圾造成环境脏乱等。居民期盼着安静的居住环境,而商家却希望客如云来,两者诉求不同,相互投诉、指责的情况便时有发生。眼看着矛盾难以调和,泰晤士小镇内的党员们坐不住了,有人提议,应发动居委会、商家、居民代表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借助各自工作领域的优势,不少在职党员一同参与策划参考,小镇先后制定了《大型车辆管理制度》、《风貌保护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并委托物业管理实施了《周末节假日车辆限流管理方案》,启用了周边2个临时停车场共计600个停车位。大家还发动组建了共治共管微平台,目前已有80%的商家参与到了泰晤士小镇的自律小组进行自我管理。针对周末游客多、不文明现象频发的情况,在职党员和小区志愿者们组建起“周末文明劝导队”,分发文明传单,引导居民和游客共同维护小区和谐。
党组织喊,没有党员干,或者是党员有热情,居民区却没平台,“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也是曾让不少社区在职党员难以发挥作用的客观原因。“三给”工作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实施几年来,各居民区业委会班子最大限度地吸收在职党员,以此鼓励党员们参与社区共治。目前街道已成立业委会的68个小区中,在职党员共有162名,占到班子总人数的41.6 %;25个居委会的2433名自治骨干力量中有在职党员575名,占到自治骨干力量总人数的23.6%。
江虹花园建于1997年,小高层4部讯达牌老旧电梯故障频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急需更换。业委会主任、在职党员王纪林带领业委会成员,通过召开前后共十余次的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4部老旧电梯的更换。江虹花园也因此成为松江区首家通过自治方式成功更换老旧电梯的居民小区。
在在职党员的带动与参与下,一件件社区难事得以攻克。据统计,方松街道居民区层面,目前已经协调处理了408起综合管理类、311起文明创建类、295起环境保护类、281起关爱互助类、226起文体教育类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社区居民纠纷、入民宅盗窃案件都比往年有所下降。
今年12月初,方松街道党工委出台“2016-2017‘三给’党建项目工作计划”,明确在原有基础上,将实施更细致深入的“三给”工作法,给予社区在职党员“更灵活的位子”、“更匹配的任务”和“含金量更足的荣誉”。
在新一轮的“三给”工作计划中,将进一步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为社区在职党员“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形成更灵活、更多样的基层党建格局。“给位子”,不仅继续在街道社区党委、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各级党组织中预留一批固定岗位,还将根据需求导向,哪里需要党员,岗位就流动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并把能够团结人、受居民信任的党员“请”进流动的社区自治团队;“给任务”,街道计划搭建动态化任务管理平台,对接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党员的特长,实现“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给荣誉”,将围绕在职党员的服务时长、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实施评星定级的晋级制度,还将把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情况,作为开展民主评议、年度考核、晋级晋升、评优评先等工作的依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