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走好转型路:代表委员热议新形势下松江如何谋求转型发展发布时间:2015/1/22 9:50:00 文章浏览:6209次 文章来源:报刊网站
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松江,正在谋划下一轮的发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还担负着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跨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松江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阶段。如何适应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减速与提质增效间新的平衡?怎样发力,扎实推进转型驱动、创新发展?今年“两会”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热议。
认清形势,主动适应新常态
从2012年的-5.5%,到2013年的3.5%,再到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经济建设四组的政协委员们认为,这组数据的变化,与松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密切相关。“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遵循规律,创新驱动;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深化改革,稳中有进;新常态之‘态’,意味着注重质量,调整结构,已成大势。”“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松江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源大量投入,一路高歌猛进,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参与《关于松江区工业土地二次开发调研报告》的部分区政协委员指出,目前全区已出让工业用地总面积11.8万亩,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工业用地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用地效率不高等问题。“当土地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如换个新思维,盘活存量,加快推进工业土地二次开发,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是充满发展机遇的重要课题。”
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区域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如何适应新常态?在区人大代表张智寰看来,进入增速换挡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企业需要依靠创新获得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于企业来说,以往谈创新大多聚焦于技术层面,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把握发展主动权。当下,企业的国际化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通过引资、引技、引智的方式,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带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各地建立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渠道等,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奋发有为,深化改革促转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怎样发力促转型,引领新常态?区政协委员郑章晓认为,产业园区,是促进转型的重要阵地。加强园区建设,推动转型发展,首先要明确产业定位,其次要建成一套全生命周期的配套服务体系,将园区定位于“企业家的家园”,变政策优势为服务优势,进而吸引企业和员工入驻。“在解决了员工吃住出行等一系列问题后,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区正在着手建设一家园区银行,预计三年后,这种金融模式将完善园区全生命服务周期体系。”郑章晓委员透露。
区人大代表夏爱军则认为,3.0版本园区建设将更注重四个方面的“提高”,分别是注重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即土地开发模式的转变;提高公共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产城融合的企业社区;提高专业化团队的运营水平;提高开发区资产规模和产出效益。
区政协委员朱木根则提出,转型大潮中,不容忽视的是,中小企业也渐成一支主力军。据了解,本区现有8.3万户注册的中小企业。据介绍,近年来区经委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希望建成后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作用,也希望顶层设计上能多一些政策扶持。”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指出,促转型谋发展,关键在人,关键是干部要保持积极向上状态,有所作为。形势再复杂、任务再紧迫、工作再繁重,只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有朝气蓬勃的创新意识,就一定会克服困难,把工作扎实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