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5 15:45:00阅览次数:3731文章来源:admin
萨如拉图雅嘎查,过去是廷·巴特尔下乡的地方,现在是他生活了快50年的家乡。那弯弯曲曲的河道在廷·巴特尔眼中,就像是家乡的“乡”字。
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下乡头一年就赶上了白(雪)灾,粮食紧缺。因为廷·巴特尔负责清除积雪更需要体力,牧民就把自己家孩子的口粮留给了他。之后的日子里,放牧、钉马掌、做蒙古袍……牧民们手把手教会了廷·巴特尔在牧区生活的手艺。在一天天的相处中,萨如拉图雅嘎查也成了廷·巴特尔想留下来生活的家乡,之后他一次次放弃返城的机会,是几十名知青中唯一扎根牧区50年的人。
1983年,锡林郭勒盟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的时候,嘎查草场平均植被盖度只有不到30%。当时面前的小河由于泥沙沉积,一到春天涨水就泛滥,分草场时,大伙儿都不想要这片挨着小河的草场。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把这片草场留给了自己。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片本来就半沙漠化的草原上羊群的数量翻了十倍,脆弱的草场承载不了,严重沙化。时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急了,挨家挨户劝大伙儿稳羊增牛,保护草原。可大伙儿习惯了养羊,都不愿意先尝试。怎么办?党员带头。廷·巴特尔率先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在自家草场上划区轮牧来养牛,还自创了“蹄腿理论”,用蹄腿的数量向牧民说明稳羊增牛的意义。
到2005年,廷·巴特尔家养不到50头牛的收入就赶上了嘎查里的养羊大户,家门前的小河也不再泛滥。那一年,嘎查里养羊最多的大户也终于开始稳羊增牛了。
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也回馈了廷·巴特尔的家乡。在他的带领下,萨如拉图雅嘎查的沙梁上种植了黄柳和沙棘,还建起了风干肉加工、鲜马奶加工等产业项目,嘎查人均年纯收入从1983年的4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超过2万元。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85%以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锡林郭勒草原不断筑牢。